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 
试论新媒体叙事模式与编辑媒介素养的提升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23-06-01 20:44:54

   试论新媒体叙事模式与编辑媒介素养的提升


(资料图片)

   ——以“讹人大妈”与“辱华洋人”事件为例

    毛瑞芳

    摘要:媒介叙事是叙事学研究在传媒领域的一个分支,叙事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媒介。随着媒介的不断演进,新媒体与新技术催生了叙事模式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超文本叙事、超媒体叙事和开放式叙事。实践证明,新媒体叙述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发挥其最大功效离不开编辑媒介素养的提高,本文以“讹人大妈”与“辱华洋人”事件为例,进而探讨新媒体编辑提升媒介素养的意义以及途径,旨在为新媒体传播的健康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叙事模式;媒介素养

   2013年12月3日,一组名为“老外街头扶摔大妈被讹1800元”的图片在网络上疯传,一时间无数网友在BBS上展开激烈讨论,甚至对这位中国大妈进行言语攻击。然而,这件事情却在一天内完成了180度的大逆转,先是有网媒改口,真相是老外撞倒大妈并辱骂,当天晚上,北京市公安局微博发布调查结果,外籍男子无证驾驶摩托车,在人行横道内将中年女子撞倒。事情真相公开后,媒体应该深刻反思:有图一定就有真相吗?没有经过确切调查的事件能否轻易报道?报道之前是否要考虑社会影响和舆论走向?

   这样的新闻之所以发布并在一天内出现逆转,很大程度上基于新媒体的叙事模式。叙事学研究的不只是语言和语篇的规律及用法,还包括对事实的表述和呈现方式,从最早的口传媒介、书写媒介,再到印刷媒介,叙事模式都在不断变化和演进。到了新媒体时代,新闻叙事又呈现出了新的方式,新媒体具有和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叙事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超文本叙事

   传统媒体的叙事完全遵循线性模式,媒体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镜像,有信息中心,有占主导的媒介,叙事内容完整而连贯。新媒体叙事则是非线性模式,它的兴起基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的特征是随机地建立数字空间中的超链接,突破空间与时间限制的叙事超文本由众多节点连接而成,可以让用户进行定位、检索和搜索,这种类似于人类大脑信息记忆的随意性、跳跃性‘阅读’打破了线性叙事的连贯性,新媒体代表了一种新型的非线性表达方式。[1]”

   “超文本是互联网上独具特色的信息存在方式,它是用链接的方式将各种文本组织起来,联成一体,从而突破了传统文本的线性组织方式,使网上的文本变成一种网状结构。[2]”这种结构有利有弊,一方面,它扩大了媒介作为社会镜像的作用,信息发布渠道和平台越来越多,信息量随之大增,满足了受众的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超文本叙事导致了信息碎片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信息中真实、有力、持续的部分,另外“复制粘贴”和“转发”等信息共享模式使信息大量重复,原创性大打折扣。

    二、超媒体叙事

   传统媒体叙事以文字为主,有些配上照片或图片,而新媒体则充分运用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叙事模式,并运用多种终端和平台运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超媒体叙事。

   超媒体叙事更加注重画面性和故事性,图片和影像的直观性和明确性代替了受众通过阅读文字所生发的联想和思考。拿图片来说,它给人的感觉就是直观、具体,曾经有一度流行这样一句话:有图有真相!可见人们都相信眼见为实,“他们对于摄影图片的瞬间性的真实和历史感是坚定不移的,他们几乎相信图片上的一切,而不会产生怀疑的态度。[3]”可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有图未必有真相,只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就可以随心所欲创造影像,甚至偏离事实真相。

   不得不说,新媒体技术丰富了叙事方式,在传播中可以全方位多视角展现信息,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片和视频都可以加工制作,有些媒体刻意作假进行宣传,或者断章取义进行报道,都有可能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

    三、开放式叙事

   传统媒体叙事主要由编辑完成,受众无法参与其中,另外传统媒体反馈过程较慢,基本是单向传播。而新媒体具有一个开放的空间,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不明显,受众参与程度很高,互动性很强。

   所谓开放式,不只是传播主体的开放,更表现在叙事过程中各种意见的交流和表达。比如,在新媒体叙事文本中,“评点”是不可忽略的一个信息生产环节,并成为新媒体叙事文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甚至超越了信息本身的传播价值和影响力。在新媒体中,“评点”主要表现为“跟帖”,网友可以随时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它的意义不只在于形成了开放式的空间,它还“从信息文本个体差异的特征中,抽象出控制叙事和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体系。[4]”开放性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匮乏;其次,极大地拓宽了信息反馈渠道,有利于各种声音的表达和传播。然而媒体和编辑素养良莠不齐,造成信息鱼龙混杂,甚至形成话语暴力。新媒体叙事模式总体来说是一种进步,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际应用方面,都是适应传媒发展态势的,然而要发挥最大功效,必须提升编辑的媒介素养。

   陈力丹教授认为,媒介素养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一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对于新闻编辑来说,具体体现在业务方面,包括“在信息内容的选择、传播价值的判断、媒介通道的取舍、传播意图的确定和传播效果的再评估等环节中所表现出来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和能力。[5]”本文主要探讨编辑的媒介素养,对于公众的媒介素养暂不赘述。笔者认为,提升编辑媒介素养需要从以下几点发力:

   1.加强把关功能。编辑的把关功能主要体现在选择、导向以及过滤三个层面。首先,由编辑决定选择哪些新闻进行报道,重点报道哪些方面;其次,编辑的导向功能也就是议程设置功能,通过设置议程来引导舆论;最后,编辑的功能体现在过滤掉不合格或者对社会发展不利的信息,起到净化作用。编辑的职能不只是对文字进行修改和完善,对新闻的来源和真实度也要进行考量。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量大也就意味着受众对于信息的平均关注时间减少,为了增加关注提高点击率,一些媒体急功近利,把关不严,使得一些虚假信息流传于网络,对整个信息环境造成了污染。

   在“讹人大妈”与“辱华洋人”事件中,媒体仅仅根据爆料人的描述和一张图片就进行了片面报道,在最初的几个小时里,舆论基本一边倒,对于当事人——被撞倒的大妈造成了名誉损害和精神伤害,不能不说这是编辑把关不力的结果。

   2.把握舆论导向。传统媒体时代,舆论导向比较单一,传播者起主导力量,受传者都是随大流,即使有不同意见也难有渠道表达。“在新媒体的形式下,各种媒介形态的受众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网络内容鱼龙混杂,群众容易产生情绪冲动,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因此,作为现代的媒体编辑,不仅要检查作者所发表文章的内容形式,还要检查其是否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也是新时代媒体编辑们所被赋予新的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6]”

   随着新媒体受众群的不断壮大,加之舆论平台越来越多样化,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编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项既复杂又专业的任务。新媒体编辑除了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学会对各种新媒体、新介质进行使用。一方面把自己当成普通受众,把握受众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参与到受众当中,利用新媒体社交圈了解舆论热点及走向,比如注册和使用BBS、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

   3.认清新闻标题的重要作用。在新媒体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除了重大的新闻事件,大多数信息都只能停留在被浏览的程度。所谓浏览,首先入眼的就是新闻标题,标题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受众继续阅读的欲望。在传统媒体中,一个好的新闻标题要经过编辑提炼、总结和斟酌才能上报,在新媒体中,标题是否吸引人是至关重要的,这就导致一些编辑走向另一个极端,单纯从夺人眼球这个目标出发,写出大失水准的新闻标题,有些添枝加叶,有些夸大事实,甚至有些凭空捏造,出现很多题文不符的现象。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标题是一则新闻的眼睛,是新闻编辑的重要环节。它应该起到提纲挈领、概括内容的作用,而不应该误导受众。在新媒体信息环境中,编辑在标题写作中务必要尊重客观事实,在不损害主体大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4.注重报道平衡。“讹人大妈”与“辱华洋人”事件不只是编辑把关的失误,媒体报道不平衡也是一方面。“由于媒体以前对多个‘扶人被讹’事件的报道,许多人形成了一个定型的‘好人无好报’情节,它的定型反角便是‘老太’或‘大妈’。人们对老太、大妈原本未必有什么不好的先入之见,但对这个情节中的老太、大妈却有了负面的预先想法。[7]”类似的负面报道导致民众形成刻板印象,在此新闻发布的同时,大部分网友均表示愤怒,对摔倒的大妈进行言语攻击,甚至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民劣根性的层面。从心理学上来说,受众关注灾难性报道和负面报道一方面出于展示自己情感的欲望,另一方面为了宣泄不良情感。而新媒体的很多特性使它成为宣泄情感的有力平台,从而导致负面新闻更受关注,点击率更高。

   在网络媒体对此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编辑本身可能就有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妨碍了有效的理性思考。在今后的新闻报道中,应该多做一些正面宣传,平衡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数量,对于具有争议性的事件或人物,一定要权衡利弊仔细斟酌,保证信息客观、真实。

    四、结 语

   新媒体叙事模式并非导致虚假新闻的直接原因,相反,新媒体跟进速度较快,受众参与度高,能使真相更快浮出水面。在此事件真相公开后,图片拍摄者第一时间在媒体上公开道歉,承认自己在未获得真实信息的情况下发布了不实消息。由此可见,新媒体虽然信息繁杂,难以控制,但是自我净化能力较强,所以新媒体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在技术进步和叙事模式变革的同时,新媒体编辑要同步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做好“把关人”,坚持客观真实的报道原则,营造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

   基金项目:本文是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资助项目:“新媒体的叙事模式及其编辑规律研究”(2013CXS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毛瑞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新闻研究。

    参考文献:

    [1]孙为.新媒体语境下的非线性叙事时间初探[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2]焦树民,卢普玲.网络新闻互文叙事对报纸新闻叙事影响[J].当代传播,2009(3).

    [3] 李培林.读图时代的媒体与受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4] 陈斯华.网络媒体叙事学研究的思考[J].现代传播,2010(5).

    [5] 姜鹏.新媒体时代融媒生态下的新闻编辑意识[J].编辑之友,2012(8).

    [6]陆指南.数字时代媒体编辑的基本素质探析[J].出版广角(下半月),2013(4).

    [7] 徐贲.“讹人大妈”与“辱华洋人”[N].南方周末,2012-12-12.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